6月14日,我们访问了范亭中学原教导处、教科所主任、特级教师李三文老师。
李老师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专业,一生从事语文教学。方正,质朴,喜读书,爱思考,自信,执著,热爱教育教学,是一名一生热爱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他把自己的履历概括为“三进范中”。
一进范中读初中。
李老师说,当时范亭中学有红旗班主任,小科目开得很有特色。 范亭中学后来出了众多书画名家,王錞、亢佐田、陈巨锁等老师均出自书法老师段体礼门下。李老师字写得很好,也师承段体礼老师。除了段体礼老师外,还有拉手风琴的音乐老师,可以作词谱曲,其中赞美原平好风光的《原平实在好》,年近七十的武树荣老师现在还会唱。还有一个生物老师,搞养殖,兔子、鸡、猪等,上解剖课的时候,就直接操刀解剖。当时范亭中学有很多外地来的老师,比如欧阳山和草明的女儿欧阳代娜,高造国,张宁生,杜良文等。那是一个兼收并容、生机勃发的时代。
二进范中当教师。
其时,李老师带课,学生有罗清宇、胡进华、高灵芝等。那一年高考,学校考了两个清华,其中之一是康健。因为生活困难,李老师要求就近回兰村中学教书。
三进范中,已经是1988年。
李老师由教导副主任、到主任,又兼教科所主任,管理严格。期间,他带的896班,就是王利军老师那一个班,高考名列全省第五;当时我也作为新手教师跟李老师等一起代课,我校语文高考应往届均分及格率总排名全省第六七。记得人们和张守愚副校长商量奖励这范中史上难能可贵的开创性成绩,张校长沉吟半晌说,事先没有定下,今年定下,以后再有这样成绩了,就奖励。这也成了空谷绝响。
李老师自信地说,他当教导主任的时候,是范中高考最好的时候。他说,程俊杰校长在位时,曾经在校门口公布过历年高考达线曲线图可以作为佐证。
首先改变了一中到范中拉学生的现象;其次外地学生,来的很多。
利军说他们896班有忻州一中来借读的学生;我也想起我代课的895班,定居忻州的老校长程克勤的孙子奇峰,也回老家来读书。近几天905班宁武学生马文山来母校看看,就说当时他就瞄着范中,不去忻一中。李老师说,那几年考了三个清华、北大。我想,大致就是刘慧、韩柳燕、张志峰等人。其实892班张小平,读的是北京医科大学;韩益伟老师的女儿892班韩变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895班常诚读的是天津大学。后来974班冯雨苗也读北京医科大学,其时北京医科大学已经合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而973班贾建宾同学,高考估完分数,学校曾经为他联系在清华的校友冀同学,想探一探清华大学;同班保德学生李磊,估分太严,读了川大。
其后几年,比如97级时,每个班里都有为数不少的外地学生,比如神池、保德、宁武、偏关等。2000年补习班时,忻州一中毕业回来补习生也不少,这种状况,05年补习班很多。可以说,当时范中,被认可的程度并不在忻州一中之下。正如李老师回忆,我们应届生比不上一中,但是往届生很不错的。
最后谈到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看法,李老师说,以前教书还是太死板,要是现在教书,就不一样了。李老师是说,在又读了很多书、悟到很多道理之后,要是再登讲台,课堂一定会灵动活泼许多。我从中看到的是李老师热爱教育初心不改,退休十几年后,依旧想着教师积累丰厚,可以更好地服务教学。如非真正热爱教学,难以理解李老师如此的情怀。
李老师退休后,勤勉读书,不肯稍辍。书买了很多,也读了很多,写了很多有关历史方面的文章,其时我才知道李老师大学专业竟然是历史而不是中文。和他整理过他的文章《我喜欢曹操》,史料翔实,文风活泼,一改正统文化中尤其是戏剧文学中曹操白脸奸臣形象,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活泼泼的曹操。《我是教师》写出了教师的坚守、执著和自信。还有一篇《范中金花刘彩萍》,写的是我的教学过程,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理解解读了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赋予了我教育教学工作一份神圣;尤其是文风,也是活泼泼的;那一种山河岁月静好与开阔,颇有胡兰成之风。这与他在校做教导主任时的严肃不苟大不相同。
李老师为人谦谦君子,文章温润如玉。
原平时光读书会成立近十年了,李老师是时光读书会的参与者,课程的讲授者,也是认真的发言者。他分享过王熙凤专题,引发时光读书会一次人性大讨论;他研究过苏轼,讲过苏轼;即使大清帝国甲午海战虎门销烟等历史,也多有涉猎。他自己分享做讲座,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师风范宛然;参加别人的分享,他条分缕析、多方评论,兼具教导主任的深刻和历史学者的睿智,风格显露无遗:先看预告,得知讲课内容;然后查找史料,准备相关材料,分析各种原因,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听分享后发言,条理清晰,丝丝入扣,滔滔不绝。即使读书会这样一个不那么浮躁的群体,有些人也许觉得他的发言有点多。但是又有谁愿意也能够如此精心对待别一个书友的分享呢,李老师愿意也能够。
在去年还是再早一点时候,李老师在图书馆为时光做分享时,一次上台阶,他蹲下来扶着楼梯上,我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后来,李老师时不时在我们楼前坐坐,遇到了,我们就会交流很多。读书的,思想的,认识方面的。还有各自写的一些文章。他给我的文章以极为耐心细致的指导,语重心长的鼓励。让我面对自己随意写的记事流水账不再随意,而是有了方向。他曾经说,我的文章有事,有情,有理,有趣,耐人寻味。这个评价是我始料未及的。仔细想想,文章也好像就是这样也应该这样。于是写文章时,不再浮华,而是情致理趣坦然表达于字里行间,自己感觉也有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尤其是读了一些经典后,又有了一些进步。
记得那一年想写一写林徽因和张爱玲的爱情。读了很多民国相关的书,写了三四年,在2019年才终于完成了《从张爱玲和林徽因的婚姻说起》,还不是凭借所搜罗到的历史事实完成文章,而是凭借逻辑推理最终完成。这一种全新的体验非常好,它让我超越了停留在现象界事实论据之上,从而上升到逻辑或者理论分析的层面思考问题,境界自然大开。与李老师交流时,老师又给了鼓励。
大约17年,一位从未谋面的搞摄影的书友可乐突然辞世,经常收到他精美的摄影作品,此时突然感觉到了空白。于是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借助对书友遗存的图片赏析,表达对逝者的尊敬。李老师从我的图片解读中,能读出高度。每一幅图片命名,都结合传统文化和古典诗文,是我积累古文功底的一次大检阅。我于此类图片解读的文章中,也算是尝试到了新的表现方式,对于一直专注于文字表达的我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除了通常的主题情感以及手法之类,李老师甚至能敏感地觉察作者流动在文章中的气息,那一种不经意间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着的意绪,真是难得,甚至让门外人感觉匪夷所思。
于是与李老师一路读书,一路记载感想感悟,一路交流,茫茫人海,竟是忘年交。读了什么,想到什么,写了什么,都一股脑儿告诉老师。老师也不厌其烦,给予指导。
近一年来,诸事冗杂,世事苍茫,不知所云,突然难以提笔。于是交流渐少。老师也疾病缠身,不再能自由读书写作,只能一直听书。我能理解这一种坚守,也能理解这一种无奈,就像我那一年眼睛做了手术,加压包扎一周,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我摸索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惊人,听书的数量惊人。我的学生小梅是他侄女,说的是她的爸爸彬文老师,晨练后外面吃个早饭,就打包一份,给他弟弟三文送去,怕弟弟吃不到饭店的饭。
偶尔探望,看着骨瘦如柴的老师,不免伤心。这次采访,安排好以后,我和利军还是一起去了。他是李老师的嫡系弟子,我是李老师曾经的下属,同一个教研组的老师,后来的书友,自然是要去看看的。
出了李老师家,范中小二楼家属区悠长的巷,我们无言走出。
回到喧闹的学校,恍如隔世。
撰稿:刘彩萍
校对:武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