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录 > 故事里流淌范亭中学母校情

故事里流淌范亭中学母校情

2020年11月04日 11:19:29 访问量:1949


范亭中学校友  贾宣生

一个个故事意味醇,一次次流淌母校情,一个甲子笔耕路,母校伴我一程程。回忆那“大跃进”加“三年困”,在每位老者心目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也恰是我考上范亭中学初、高中五年一贯制,后又恢复“三三制”的初中三载蛰学时光。这当儿,留下了我笔耕人生的第一个脚印,从而为普遍意义的母校情注入了浓浓一缕写作情。回眸60个春秋的写作人生旅途中,浮现出一个个情系母校的故事,又使我在乐享母校教导甘霖、感受母校发展脉搏、聆听母校前进足音中,更加体味到优良校风的润泽和范亭精神的洗礼。

A“幽芽铭心绿永恒”

在这里孕育过小不点儿处女作

那是1959年春天,我正读范中五年一贯制的一年级第二学期。当时数学老师初讲“正数和负数”时,随意说“我们以前学的数是正数,以后要学负数了”,一位粗心的同学在课余讨论时,就说“以前学的数是正数,以后学的是负数”,错将时段作定义。我立即联想到平时在学校阅览室里常翻阅的《少年文艺》杂志上,设有一个“小幽默”栏目,这不正是一个写幽默短文的素材嘛,于是就写出一篇200多字的《正数和负数》。用一张有光纸抄出来,以白帆为笔名,寄到上海市出刊的《少年文艺》编辑部,并标上“小幽默”栏稿。日后久了不在意,渐渐淡忘了。

9月的一天,校门口的收发室里,邮递员送来一大袋书刊报纸,还有一包写有“白帆收”字样的书,我不敢相信会是自己的。那包书隔了几十天,还留在那个角落,甚至上面落上了灰尘,也没人取走。有一天,同学们鼓励我拆开看看,管收发和打铃的张维登老人也表示同意。于是我马上动了拆包手术,打开一看,包在最上面的是19596月号《少年文艺》,急忙翻开目录细看,发现一篇《正数与负数》,题见作者会说话,激起自己一片惊喜。同学们立刻凑过来,又拍肩膀又喝彩,不一会儿那包里的《江岸站的战斗》等近20本少儿图书,竟被大伙抢的抢、拿的拿,“瓜分”完了,权当课余阅读共享的美餐了。

这包书,作为特殊的稿费,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特别是那篇《正数与负数》尽管微不足道,很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却以我写作人生发表在报刊上的第一篇,说得玄乎点,也算处女作吧,我一直珍藏着,并贴到发表作品剪辑簿的首页上。前些年我又为此写了一篇约有2800余字的《幽芽铭心绿永恒》的文章,先后选载于《新闻研究》和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主编的《零的突破》等书刊报纸上,遂又选入范亭中学系列丛书《往事卷》。

感恩母校营养,孕育了我笔耕园里的第一棵稚嫩的秧苗,化作我60圈年轮写作老树上的第一片绿叶。

B  一次冻掉耳壳的骑车行

来这里采访过全国特级教师张宁生

“你能说说一次最艰苦难忘的采访程吗?”为回答省里报社一位记者的提问,我不假思索作答,“1979年初春,一次老天暴怒、七级狂风搅飞雪的大寒流,是对我意志的一次大考验、大历炼!”那是我接受了一个跟忻县地委通讯组老郑一起去崞阳范亭中学采访全国特级教师张宁生的任务。在说定赴校采访的前一天,我有事回到老家上默都村。可一夜之间天气突变,降温十多度的狂风卷雪,席地骤发。当时没有电话,更没手机,无法联系。“时间不能推,采访不可变”,吃过早饭,我便匆匆上路。尽管妻子再三让我带上护耳棉帽,我却固执不肯,推一辆自行车上路,就是这固执,却招来了一场痛苦的折磨。

从家中出发去崞阳,没有直行的好路,我侧顶呼啸的北风卷雪,顺着后沙城拐三吉村东行下薛孤村东京原公路的方向骑行,忍受着风雪扑打左脸颊的半戗风,只感到一般的疼痛麻木感。真正的考验开始了,顶风北上崞阳的20多里路,才是无辜的步步艰困、备受惩罚。脸鼻部冻刺交加,早成铁青,生疼伴有麻木感,作为神经末梢的耳朵已被冻僵了,耳廓成了冰冻硬壳。平缓的路面上蹬车走上几步就得停下来,上坡路更得猫腰推车前行……这倒霉的天气,路上几无行人。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顶风搏雪,总算狼狈地走进范中校园。隔了一会儿,就跟坐车赶来的老郑进入了采访,尽管耳脸进屋融暖后的疼痛一阵阵袭来,我仍沉浸在张宁生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中。后来耳朵竟化脓流水,疼痛感直抵心中。晚上睡觉时,又用衣物垫在枕上,疼痛钻心,难以入睡,我一直默默忍受着,一边回想着张老师的业绩细节,一边思考着撰稿的结构……

采访返回机关几天后,我那经受过严峻考验的可怜的两只耳朵,竟全部退了壳子,获得了“新生”。后来当我们采访张宁生老师撰写的通讯《驾驭45分钟的人》在《山西教育》杂志上发表后,一种由衷的欣慰感油然而生。而收获更多的是,张老师身上闪烁的名师风采,令我受益匪浅,范中母校的范亭精神之魂,成为一代代范中学子奋发进取的力量之源。

C  “半世纪后重聚老校园”

回这里圆过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梦

太平盛世人康乐,各种聚会频频见。20128月,我们范中初50班的邢成海同学从吉林长春回乡小住,跟从太原回来的同班苏存柏相约来到我家中,闲聊两个多小时,议及多位同学都有久别相聚的愿望,毕业半个世纪了,同窗情深啊。可说定聚会,他俩都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堆通知人和筹备工作麻烦事,只能由咱这个当年的班团支书承担了。

组织聚会,这是一次母校情结的温习会,又是一次同窗情谊的交流会,还是一次人生历程的畅谈会,更是一次幸福生活的分享会。我跟大伙商量,把聚会的地点选在当年学习生活过的崞阳老范中、现第二中学校园,故地相聚情更切、意更深啊。时间定在壬辰秋分的922日。可通知人的难度真大,好费劲哟,51年前毕业分手后,东南西北住地分散,联系信息基本没有,加上有的参加工作远走高飞了,有的远嫁外域不知着落了,再加上都已古稀上下,或病或弱……为此,我只好发挥曾在市机关工作的人脉关系优势,通过联系各有关乡镇村干部,四处询问、八方打听,前后打了足有130多次电话,陆续接通了40多个同学与老师的手机,使这一聚会梦想才得以圆满实现。

这天,一幅聚会横标挂上原平二中三楼会议室正面墙上,以苍老容颜、白发皱纹记录着沧桑巨变的同学们,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或互相辩认,或热情相拥,或逗趣喜笑,侃侃叙谈,甚至喜极泪涌……加上桌面上的各色水果和瓜子、纯净水等,更加彰显出聚会的热闹气氛。在为特邀老师冯德祥、郭映奎敬赠感恩礼后,二中校长刘重瑞致欢迎辞,曾任忻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刘新文同学致“开幕词”,邢成海同学作聚会创意介绍词,接下来该我“上阵”了,便激情满怀地向同学们朗诵了54行的抒情诗《在回忆中感慨》,忆当年学业之艰辛,抒昔日同窗之情谊,忆人生历程之坎坷,咏今日聚会之激动,忆师恩甘霖之滋润,赞母校容颜之巨变……博得大家一片热烈掌声。接着苏存柏同学还畅谈了他多年来研究地震与古建筑的成果,以及为保护平遥古城墙和双塔寺做出的贡献,引来多少惊羡、赞赏的目光。

合影是久别重聚的一个重要“节目”,为体现眷恋母校的心情,就选择了老范中校园仅存的原教导处小正房作为背景——在这里聆听过老校长程友三的谆谆教悔,在这里沐浴过续范亭将军“松柏气节”“云水襟怀”的徐徐喜风光……于是,26位学友和两位恩师就在这里接受了摄影师一个“咔嚓”的“定格”。这张内涵深深、融入范亭精神、范中基因的照片,激发起大伙年少时光的朝气和夕阳岁月的志气。紧接着的一顿午饭,是在师生大餐厅享用的,我们跟小同学们一起,吃着可口的大米、花卷、烩菜、炒菜,一口口嚼着,回忆那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的当儿,挖蒲根、吃莜面硬蛋、端烧瓷盔盔、水菜充饥的情景,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啊。

后来的日子,每当拿起跨越五秩年华的“毕业照”和“聚会照”时,两照相映,便一次次点燃起火热的范中情怀!

D  珍藏着一块咧开嘴的老槐树皮

曾在那里瞻仰过范中老校址的容颜

诞生于解放战争风云中的范亭中学,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迁址办学的足迹和校风砥砺的姿容?据校史载,从194654日建校忻县南社村后,陆续辗转静乐、宁武等地,而其1948年秋复迁崞县城的前一站,恰为笔者家乡同镇的西营村。2011年秋,我在采访该村新农村建设业绩时,慕名来到一座早已无人居住的小院,正是范中旧址。一进门,就是一棵苍劲古朴的老槐树,向北移步即是当年的学校伙房。向前走去,正面是几间东屋——那时的教室,北面的几孔窑洞则是师生的住处。就在这里,首任校长温宗褀带领老师和同学们一边学习,一边种菜,留下了艰苦办学的一滴滴汗水、一点点心血。而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老槐树,那咧嘴般开裂的老树皮,好像在向人们叙述着往日范中优良校风的一个个故事……

路不空行,为此,我写了一首诗《瞻仰范亭中学西营村老校址》,并选入《范亭中学文学作品选》一书。现摘录部分诗句共赏:“一个小小院落/贮藏过温馨的教育阳光/照壁前一棵老槐树/托起了永恒的守望。”“那棵老槐树依然茂盛/许是范亭精神孕育了茁壮/当年的园中桃李啊/早已是共和国的栋梁。”“我走近挺拔魁梧的大树/虔诚地抚摸她的胸膛/轻轻剥下一块咧嘴老皮/到如今仍在书房中珍藏。”“我以为这是母校的一张老照片/承载着风雨剥蚀早已泛黄/但那斑驳的缝隙里/仍充满着崇高的向往。”“我以为这是母校的一张老照片/闪烁着民族希望的光芒/领略几代范中骄子的风流业绩/听到了祖国和社会的鼓掌。”“我以为这是母校的一页老教材/贮藏着精神与知识的富矿/挥洒时代的如椽大笔/续写新范中的灿烂诗行”。

这一行行发自肺腑、挚情滚烫的诗句里,流淌着我奔涌激荡的母校情结。

E  一次次挥洒感恩的笔

跑这里为母校宣传大厦添砖加瓦

在我眼中,范中永远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教育品牌;在我心中,范中永远是一座高雅而富庶的知识殿堂。使我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的是她赋予自己的精神与智慧的双重营养和无价基因。对于践行笔耕人生的自己,只能以笔感恩、以笔抒怀,为深情所系的母校宣传大厦助上添砖加瓦的一臂之力。于是,伴着母校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前进步伐,我一次次走进那一往情深的校园,去感受母校的脉搏与情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怀着炙热的母校情,陆续采访过时任校长张守愚、白玉珠、亢增亮、程俊杰,分别撰写的访问记《靠范中精神再铸辉煌》,通讯《范中五十年》《六秩范中吟壮歌》《范亭中学:重振雄风协奏曲》等,分别跃上19841011日《山西日报》,199961日《山西发展导报》,2007524日《山西日报》和2012614日《忻州日报》等版面。还有《纪念续范亭将军百年诞辰》《众志成诚:进军高效课堂》《五力凝聚攀新高》《文化潮涌范亭园》以及反映已故老校长贾治高先生教育人生的《一位老教育家的博爱情怀》等消息与通讯也先后见诸报端。特别是2019年,享誉“全国模范校长”和“山西省劳动模范”的贾福民受聘范亭中学校长8个月后,我出于对其“细节着力”、务实兴校精神的感动,采写了长篇通讯《精细之处见功力》,全景式立体化地表现了他见微知著接地气、精耕实干苦作舟的兴校方略与工作作风。

在《范亭中学的学子们》一书征稿活动中,我又陆续提供了反映外科名医赵潼生大夫医德淳厚高尚、技术精湛出众、乐于创新育人业绩的《品读出信念的魅力》;点赞物候专家赵恩和笃守物侯学研究61个春秋,助力服务农业丰收的《六十一个春秋的痴情守恒》;撰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苏存柏研究地震预测事业,并通过非破损法测定混凝土技术保护文物古建筑的《一位科研跋涉者的奉献之歌》;记录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石建华创建爱心助学网站、创新扶贫助学模式感人事迹的《一位爱心助学大使的高尚情怀》。还有分别翔实介绍书法家亢怀柱的《挥洒心灵笔墨的耕耘》,楹联艺术家李轩才的《志在联坛唤雄风》,文化兴市排头兵郑争研的《矢志文化惠民兴市工程的领头雁》,双拥标兵李昌荣的《情系双拥乐当纽带》。此外,还采写了抗击非典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雨田、国画家原存根、续范亭史料研究专家邢同科、留学英国研究员刘晋东和杜润拴等10多位范中骄子的先进事迹。

回眸那一个个情系母校、笔墨写实的故事,成为我——一个平凡学子人生长河中闪闪烁烁、铭记于怀的浪花。这浪花中有感激,也有点赞,有倾叙,也有教益,有敬畏,也有愉悦,有付出,也有收获……我在一个个故事的演绎中沉醉,又在一个个故事的营养中成长。几十年来一直以范亭精神滋润心灵、践行使命。坚持以笔为犁,耕耘在母校身边的黄土地上,用一个平凡新闻人坚守初心的毅力和笔耕担当的志气,迈出努力追求不平凡的脚步,谱写着汇报母校的答卷:1000万字的撰发文稿,26本书的编著出版,近400期报纸的主编出刊,其成果,伴着“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自学成才”“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等200余项荣誉翩翩而至。为此,我虔诚地祇仰母校:“范中啊,我这成果与荣誉中,有您的一半之功呵!”

编辑:李俊青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山西范亭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原平市前进西街1987号 电话:0350-822220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