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文中,美好声音隐喻才能的不在少数。仅看唐朝,即蔚为大观。
蝉声的隐喻
唐代诗人的虞世南,在他的咏物诗《蝉》中写道: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其中的”居高声自远“之”声“,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虽然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但对自己才能的自我期许,可见一斑。
咏诗的隐喻
唐代诗人中,最有名的首推李白。这个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现实中却颇多纠结。大家熟知的无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类不得志的隐约慨叹。但在《夜泊牛渚怀古》一诗中,他的纠结就很直观了。请看: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其中“空忆谢将军”之“空”,是多少美好的理想,多少努力都付之东流后的深深慨叹!更有趣的是,咱们的赤子诗人李白,像小孩子般纯真率直的李白,在下面的诗句中就明确说“余亦能高咏”。难道我不会“高咏“?我咏的比他还好——这是爽直的李白可以说的——但是啊
, “斯人不可闻”啊!识才用材的谢将军,你又在哪里?一句"能高咏",说尽李白怀才不遇的万千纠结。这可以说是声音隐喻才能的又一例证。
菱歌的隐喻
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诗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本诗借写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要在天亮时拜见公婆(舅姑),在一番精心打扮后,问丈夫这眉毛画得可行?
诗人巧妙地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水部员外郎张籍。
张籍在《酬朱庆馀》中回应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如果说朱庆馀的投赠诗写得妙,那么张籍的酬答诗更是回得绝。诗的意思是说,你这打扮得严严整整的新媳妇在镜子里的形象特别鲜亮,自知很美,还要放心不下。虽然不像穿着名贵丝绸的时髦女子那样华贵,但你的一曲采菱歌也有万金之价。这“菱歌”大有深意。张籍在此诗中将朱比作一位相貌美、歌喉好的采菱姑娘,说他的质朴真纯的文风足以打动考官们的心,暗示朱庆馀不必为此次考试担心。
张籍把 朱庆馀 的才能比作他家乡的“菱歌”,这个比喻的确写出了朱庆馀 的才能,其结果是朱庆馀 果然考中了。
琵琶声的隐喻
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作者借琵琶女令“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高超的、令人心折的演奏技艺,隐喻自己的才能;借琵琶女沦落江湖之恨,隐喻自己沦落天涯之恨:琵琶女与作者的命运、琵琶女的才能与作者的才能隐喻,可谓珠联璧合。琵琶女弹奏的那一段琵琶曲,又何尝不是琵琶女乃至作者的命运交响呢?请看:“琵琶声停欲语迟”是沦落者不愿见外人、不愿回首往事的迟疑;“犹抱琵琶半遮面”为欲见不愿、不见不甘的心理描绘;如急雨的嘈嘈大弦是生命中的高亢,如私语的切切小弦是生命中的平缓;珠落玉盘声未尝不是其生命中的辉煌;“幽咽流泉水下难”是困顿的人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深深的身世之叹,不是经历辉煌到困顿的中年人难解其中滋味。
不说高山流水,也不提大音希声。仅从唐代,我们就可以深深感觉到美妙的声音,可以引发人们许多美妙的联想。可见,美好的声音在古代多么受人推崇!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美好声音隐喻的,是才能。唐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唐代的诗人是伟大的,唐代的性格是兼收并容的,唐代的天空是明净的,也是高远的。正是这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唐代在后人眼中,格外炫目。而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笔下的美好声音
,也就渐渐汇聚成一首最雄壮的时代交响 ,随着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从遥远的唐代,缓缓向我们传来。我们从中,又进一步领略到了大唐帝国的风范。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