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有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都是古诗的好处。但古诗的好处,绝不仅此而已。古今传诵的好诗,一定具有浓厚的思想感情;就抒情方式而言,它通常不借助直接方式抒情而往往是借助于各种手段抒情;为了更好地抒情,历代作家可以说使尽了浑身解数,务求诗歌思想丰厚,含蓄而有意蕴,同时不落窠臼。也正因为此,好诗总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一、为什么淡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其实我想谈的是思想感情。年龄渐长,读书渐多,越来越感到,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是妙不可言。不管那一种文体,总体来说,都要表达思想感情。
感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文字。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表现方法;简单的文字,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的情感。不管是那一种文体,只要是好的文章,或精思附会,或妙手偶得,总令人深思。读时欲罢不能,过后常常想起,时时回味;回味不足,再次重读,每每有新的感悟。小说如《季节深处》,潘向黎的《清水白菜》,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蟠虺》,贾平凹《古炉》,海飞的《向延安》、《麻雀》等等;虎头(冯八飞)的文章,是灵动深刻的历史;周国平的散文,很美;刘亦辉的《叙述》也不错,仅一句对《水浒传》地名的分析就让人低首心折:景阳冈,要是换成黄泥岗就歇菜。哈哈!因为景阳冈是英雄武松打死老虎的地方;而黄泥岗,则是杨志失陷生辰纲最终遭遇人生窘境的地方。所以,即使地名命名,都饱含作者用意,即思想感情。可见,即使一个字,一个地名,也是有色彩、有情感的。
这些奇思妙想,整天诱惑着我们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让我们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但是要把这些情感说出来,千头万绪,力难从心。所以只好删繁就简,在小平会长催促的时候,我正好讲到古代诗歌,情急之下,就以此应对。好在大家都是功底好的,我提供一些材料,权当抛砖引玉。可见,在谈思想感情的时候限定“古代诗歌”,完全是为了范围小易于驾驭而已。
二、古代诗歌有那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对规律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对问题的探究事半功倍;而最便捷的知识积累方法,都是借已知推知未知的不断滚雪球的过程。
所以,既然缩小范围仅仅为了易于驾驭,那么,我们在谈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还可以更进一步,寻求简便快捷的方法,我们不妨先探讨古人的思想感情;假如我们设想古今人情感大致相通,那么我们又不妨借助于对今人思想感情的探讨来探讨古人的思想感情;如果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它表达的是人们日常生活感情;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今人的日常思想感情谈起,从而更简便快捷地探讨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了。
一般思想感情:人一辈子呆在家中,随年龄的增长,大都经历了亲情,友情,爱情;长大离家后,就会思家,怀人;为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建功立业;就有可能怀才不遇;平时,人们境界高一点,可能热爱自然山水;境界更高一些,就会有忧国忧民等等情感。
三 、 情感由简单到复杂归类整理
(一)咏物诗。咏物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托物言志,其次是借物抒情。
例1: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阅读这类诗歌,重点就是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借助诗题,可知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例2: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本诗中,写小小的不受青睐甚至遭人嫌弃的蝉儿高高地隐伏在梧桐的疏枝朗叶间,虽然没有凤鸟的高贵,但它一样以“清露”为食,并且发出如流水一般清澈的鸣叫声,而这鸣叫声居然不需要凭藉秋风的吹送就传出了很远,很远……这“流”出的声响,是虞世南被唐太宗盛赞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的体现,是作者在借“物”——蝉抒情。可以说,虞世南借咏蝉,表现的是对高洁品格的赞美。
而声音在诗歌中,也就转化成了令人瞩目的才能。(附文一:美好声音的隐喻)
(二)怀古诗。它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诗,就理解作品的主旨而言,它可以和怀古类文章互解。其主要意图有以下几种:
借古讽今类:杜牧《泊秦淮》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
怀古伤今类:《春日秦国怀古》
怀古伤己类:《赤壁怀古》、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杜甫《蜀相》等;
怀古抒感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等。
例三、《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在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注意诗歌鉴赏之“看”。
看诗题,明内容。“春日秦国怀古”说明本诗是怀古诗,那么情感要么是怀古伤今,要么是怀古伤己;时间是“春日”,地点是“秦国”。
看作者,明背景。周朴本人不为我们所熟悉,甚至不知道他生于哪一个朝代。但如果知道朝代,就可以依据朝代推知背景,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读过他们的诗歌,了解了他们的风格,就相当于意见作者就可以给他们贴上风格等已知的“标签”。比如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手法主要借助于想象、夸张等来表现是人的
思想感情,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标签是“忧国忧民”,也正因为此,他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蜀相》,《登岳阳楼》,《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是如此;比如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苏轼给他贴的标签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诗人中官做的最大的诗人,又喜欢参禅悟理,学庄信道,所以他的诗歌往往描摹山水田园,画面感强,表达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向往之情。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等,爱国就是他们诗歌情感的标签。总之,如果是知名诗人的诗歌,就可以根据已知时代、思想等了解背景。
看注释,明关键。本诗注释有两个点,一是周朴卒年为878年,安史之乱以后了,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二是“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此哀愁表明了情感,很可能就是本诗的情感。
甚至可以看出处,看写作时间等 。
当然,最主要的,还应该是看诗歌内容。诗中说,一望荒郊,就极其哀伤,满眼“远村”、“原田耕破”、“苍山晚”、“烟伴残阳”、“数里黄沙”等凄凉景象,于是“欲销魂”从而“不堪回首”。可见,
就是“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眼前一片荒凉,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本诗还可以探讨怎样抒情问题。先看运用什么修辞写景抒情,再看用什么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等)抒情,后看虚实、远近、具体抽象等。都没有,就看景与情的关系。这首诗只要求从景与情的关系来分析。
就情与景的关系而言,荒郊景物使作者欲销魂,这是触景生情——触荒郊之景生哀愁之情;而泾水旋绕曲折,没有象征生命力的春草,只有冰冷的古碑,烟伴残阳,这是寓哀伤之情于衰败之景;这些凄凉之景,传达的是哀伤之情,可以说是以哀景抒哀情。
怀古伤己类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等。这一类诗,作者往往借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表达景仰之情,抒发怀才不遇的人生慨叹。
此外,还有表达昔盛今衰、人生感慨等的诗歌,在此不一一赘述。
下面,我们借助鉴赏诗歌的形象 ,分析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及诗人所运用的手法。
首先看写了哪些意象。
其次看意象的特点。
第三看意境或形象特点。
注意关键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四、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
稚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稚雊:野鸡鸣叫。《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首先这是王维的诗歌。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根据标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全诗围绕“归”描写了那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全诗围绕“归”的画面:穷巷牛羊归;依杖候荆扉;田夫语依依;
2、借已知推未知。已知:白居易《琵琶行》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图”(或:月夜秋江送客图),找其中的规律,时、地、事;未知的三幅图景就推测出来了:夕阳村落牧归图;野老依杖候人图;田夫归来絮语图。(三幅画面)。
3、思想情感:关键词是“羡”和“怅”,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成双音词,“羡”为“羡慕”、“向往”、“喜爱”(因为对象是“田园生活”,所以用“喜爱、向往”,而不用“羡慕”);“怅”为“惆怅”(不能归隐的惆怅,换成正面的说法,就是归隐田园的愿望),情感则是: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其次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诗歌中,景为客体,情为主体,写景为了抒情,所以可以推知,本诗以抒发王维的情感为主。那么首、颔、颈联所写的都是为了抒情所设之景。
2、前三联所写之景,均围绕“归”字 ,且都表达了一种“归”的欢乐,融洽,作者对此充满羡慕,得不到的才会羡慕。所以手法可以推出:反衬。
(三)羁旅思乡诗
例五、《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
垂杨低映木兰舟。
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亲上帘钩。
青鸾无计入红楼。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四)送别怀人诗
例六、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五)边塞征战诗
例七、边上闻笳 (其二)
杜牧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六)山水田园诗
例八、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例九、鹿寨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例十、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七)爱情闺怨诗
例十一、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八)惜春伤春诗
例十二、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
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
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
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这是通常的分类。其实在诗歌中,情感往往很复杂。一般来说,一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一般来说,
1、单一情感的。
例十三、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情感变化的;有复杂情感的。
例十四、上元怀古
李山甫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不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石城秋。
例十五、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例十六、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鹭,草深無處不鳴蛙。
箨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瓯茶。
四、情感分析方法
(一) 有些诗歌,读就能感知感情。
1、 李白《静夜思》(见前)
2、 王之涣《登鹳雀楼》(见前)
3、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4、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5、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有些诗歌,根据结构可以分析感情
结构特点: 起 承 转 合
绝句: 1 2 3 4
律诗: 首 颔 颈 尾
词: 上片 下片
一般情况是,“起句”写景,“承句”继续写景;“转句”向“合句”抒情过渡。以简单的绝句为例就可以清楚,如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越中览古》等,都是这样。只不过,绝句是压缩了的律诗,律诗是抻长了的绝句,词是它们的变体,如此而已。所以,我们大可以拥有以下方法:
1、依据结构推测感情。如李山甫《上元怀古》。
2、快乐“六加二”法。如陆游《幽居初夏》,李山甫《上元怀古》。
(三) 同样的意象不同的解法——借助语境解读情感。
如鸟归巢的诗句,表达不同的情感。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贺铸《病后登快哉亭》
3、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四)古诗含蓄表现之一,“反语”表现法。
1、“有”就是说“没有”。
2、“在”就是说“不在”。
例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宫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3、“见”就是说“不见”。
例二、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殴日日来。”
4、“敢”就是“不敢”。
例三、《左传-崤之战》中“弦高犒师”时说“敢犒从者”,就是“冒昧地犒赏您的军队”,其实也就是“不敢”的意思。
例四、《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意思就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益,(那么我们)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灭亡对您秦国有好处,那么我们自己灭亡就得了,怎么敢那这件事来麻烦您?可见这里“敢”就是“不敢”的意思,先秦人们长于辞令之美,就变成了“那么就冒昧地拿这件事了麻烦您。”诗文相通,在此聊借两例。
5、 一字之解不同,情感不同。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省”字的解释。(附文二: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中的“省”字)
(五)古诗含蓄表现法之二: 对写法 ,就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为避免直接抒情,借写别人对自己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别人情感的一种间接抒情方式。
例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此,王维表面写山东诸兄弟插茱萸时发现少了一个弟兄,从而思念这个弟兄,实际表达的仍旧是诗人王维自己的情感,是诗人王维想山东诸兄弟了!
所以,现实生活中,久别暌违的亲人、朋友、同学,一见你面就抱着你大喊:“多少年了,你怎么不来看看我啊!”
朋友,这时,你一定不要小气,更不要心里嘀咕:“好像你看我了似的!”
不懂诗歌的情感,不懂诗歌表现情感的方式,有时,情感懵懂一至于此,悲乎!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