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亭中学 胡春青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并分享我在语文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一些心得。这些想法在各位同事面前有班门弄斧之嫌,还请多多包涵。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技能性、最广泛的文化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我认为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可以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一、重视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对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尤为重要。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决于他们对本学科的态度,而影响态度的因素除了其目标意识主要就是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恐怕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兴趣才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艺术化些,把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除了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工具性特质,更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堂上的研讨不同于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师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从而学生就会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备课的方式提高兴趣。因为适合学生的内容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树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
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当然,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要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课堂教学语言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以情动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精心设计问题。首先,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一堂课中往往只对某方面的内容能集中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深度,注意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从而达到“以一当
我们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语文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语文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规律的探寻
有人说学语文没什么技巧,就是要较多地识记背诵。当然,这说的一点没错。一定要有识记背诵之功,才能学好语文。但这种说法太不全面,识记背诵,这是基础的、低层的。小学生学好语文较多得力于这个方面,高中生学语文就远远不只是这样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上语文课,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理性思维来学习语文,将看似漫无边际的语文知识系统化。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
学生要会上语文课,在课堂上就要会听,首先教师要循序渐进的教给学生一些听的技巧,比如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要边听边记,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所以根据难度与内容控制讲课的速度至关重要。
其次,教师要善于根据授课课时容量,有效的运用课件,精心选择课后练习题。
再者教师要借用各类典题,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应试能力。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三、重视课堂教学管理,保证良好的积极的教学环境
由于课堂是由师生、教材、信息、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课堂教学要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对各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并达到学生学习行动的协调一致,教学活动才能系统、有序地进行。
首先,要充分利用体态语言,传达师生互相感知,共同学习的信号,丰富和活跃课堂氛围。
其次,利用学习小组,分组管理,充分发挥组与组长的协管作用,以利优势互补,互帮互学,齐头并进;教师可在课堂上充分开展小组活动,创设竞争与合作的氛围。
第三,利用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无为而治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当良好的学习风气基本养成,学生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应讲究亲切流畅的言谈,端庄自信的举止,这样可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愉悦与共鸣,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从而利于课堂管理。教师对后排及两边课堂表现不活跃的学生,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多巡视辅导或多提问,以增加其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此外,可由每位成员轮流担任组长,协助教师监督组员的学习、维持组内秩序、检查作业等,使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者,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管理压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这一课堂要素的主人翁作用,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使教师在整个课堂管理中,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达到省心省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上进。
适当的表扬与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可使学生如沐春风,茁壮成长。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的表扬可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成为奋发学习的原动力。我们在课堂中,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优点或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赞赏。对学生应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即使在批评时,也应尽量用“先褒后贬”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长处,并继续积极保持,他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 激励,使学生在不断鞭策下前进。
四、维持好课堂秩序,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战而胜之为中,战而败之为下。在实际课堂中,当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冷静、理智,切不可冲动鲁莽行事,而应尽量用一些隐含在教学活动中但非公开的间接管理(类似“太极手法”)来调控,这种间接方式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下,“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和谐完美的统一。一些善意的调侃和幽默的旁敲侧击是上上之选。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课堂教学管理的艺术或策略有很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与课堂环境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不同方式并加以创新,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谢谢大家!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