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教学大赛心得体会
山西省范亭中学 赵文秀
近来,在学校科研处的统一安排和精心策划下,各年级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复习课教学大赛。在此期间,我前后听了十几位老师的课,感觉老师们的课各有千秋,但却是堂堂精彩。这是我的心里话,绝不是恭维之词,好话谁都会说,可是要能说出个“好”的所以然来,那自然是更易于接受的。我认为堂堂精彩的原因在于老师们在“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维度上是下了大工夫的,整个课堂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了学生的风采,让学生在极大的精神愉悦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达成目标。特别是在听郝秀珍老师的课时,感觉她在学生活动和教学语言这两方面对我触动很大,她很注重教材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语文学习氛围,这不正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容貌吗?记得曾在年级组闲聊时,一位体育老师说过,他们的大学教授说衡量一个合格教案的标准就是让一个不懂体育的老师也能拿着教案教好学生。也许同事当时确有调侃玩笑的意味,但我想教授的话还是极有道理的。试想,如果我们的课上得连同学科的老师听着都觉得无味呆板,那还能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吗?如果学生从开始就对课程产生味同嚼蜡的苦恼,那这一科还能学好吗?所以,对高一学生的教学,我认为更多地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寻出路,正如《论语》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学乐学,才能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主动钻研,提高效率。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下面我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学习却表现出种种消极的态度。在刚刚带过一届学生之后,尤其是与高三学生经历了高考奋战之后,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平淡心态也有了较多认识。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事。语文这门学科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它不像学习数理化那么功利,不是能完全用1234来表达清楚的东西,有时学生讨论了半天却毫无结果,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功利的心态去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不能对语文教学太功利,认为有些环节太过费时就略掉,要么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塞给他们,这样的教法显然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努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朗诵、故事、互动、音像、实践等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忽然记起以前
其次,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背诵默写名篇名句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广泛兴趣,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背上重重的壳,在厌烦和苦恼中度过难忘的高一岁月。
再次,巧设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练习是巩固、深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认为“巧设练习”这个“巧”,应表现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上,让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都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当然,这样的练习是需要老师反复琢磨的,要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能及时巩固,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也要多样化,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爱上这门学科。
最后,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做到分解教学,由浅入深。这一次初赛,我的教学内容是《文言句式》,课下我就让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梳理,课上又进行了展示归纳,可一节课下来感觉还是进行的很艰难。课后反思,深究原因,我觉得还是自己没有做好分解教学。记得上一届高三在复习诗歌模块时,我们根据《全品》指导,采用了分解法教学: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原本觉得很难的诗歌鉴赏也就那么回事,没有什么可怕的。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控制课堂容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通畅,逐渐培养起语文学习的兴趣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