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建飞
一九九八年,我进入范亭中学读高中,在981班。
我对母校范亭中学的第一印象,是她厚重的历史。在开学典礼上,我就了解到:范亭中学成立于一九四六年,是以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将军的名字命名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南康杰,北范亭”的赞誉,响彻三晋大地。
我们参观过位于校园西南角的续范亭纪念堂,至今我仍然能背出我在纪念堂里看到的续范亭将军的诗篇:“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将军的爱国豪情令人钦佩。续范亭去世后,毛泽东主席为其书写挽词:“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就真实的历史而言,续范亭将军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战争岁月,而范亭中学在几十年之中也历经了变革、坎坷与辉煌。
范亭中学的历史足以载入史册,而我在范亭中学的三年高中岁月,也同样让我终生铭记。
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当时的物质条件。在我读书的那个年代,社会的物质生活还不是太富裕,范亭中学的硬件设施也是同样的简朴。教室里面没有任何多媒体设备,唯一现代化的电器就是窗户旁边大铁皮柜子里锁着的一台彩色电视机,而且不会轻易“示人”。在我的印象中,每周能看一次《新闻联播》,再就是偶尔用来观看专题教育电影。我们的宿舍是十人间,而且没有那种铁皮储物柜,都是自己带个木箱子放日用品和衣物,也没有卫生间。学校只有一个食堂,食堂里没有任何餐桌和餐椅,学生如潮水般涌向各个窗口“抢”到饭菜后,全都是蹲在地板上,饭盆放在地上,开始用餐,那场景简直是蔚为壮观。我刚入学时用的是塑料材质的饭票,过了大约一年,学校采用了饭卡,算是进步了一些。离食堂不远处便是操场。那个年代我们连想都没想过塑胶操场是什么样的,我们那个操场是土操场,黄土之中渗着些煤渣,大风一起,尘土飞扬。我们就在那样的操场上运动,上体育课,冬天打打雪仗。物质条件的困窘,挡不住我们“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步伐。
最让我充满敬意和令我难忘的,是我的老师们。在当时的年代,电脑和互联网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和方便,也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铺天盖地的课件和互联网资料。就在那样一个“粉笔加黑板”的年代里,老师们在没有任何多媒体设备的情况下,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书写着真理,在教室里一丝不苟地播扬着知识。我们就是在那一幅幅粉笔画出的立体几何图形中,在那一幅幅手绘的动量守恒示意图中,在那一个个粉笔画出的分子结构模型中,在那一句句粉笔写出的英语语法解析中,走向了高考的考场。时至今日,我依然能记起当年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何文礼,性格温和稳重,授课不紧不慢,时而严肃,时而微笑,循循善诱,润物无声。英语老师章海忠,三十岁出头,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一口标准的英式英语,授课有章有法,条理清晰,尽职尽责。化学老师樊廷旭老师,说话带有浓厚的同川口音,经常穿一件白衬衣,声音洪亮,宽严有度。此外,还有数学老师马永明、赵成龙,物理老师刘补田,政治老师赵呈祥,历史老师潘粉花,生物老师贾秀青,地理老师乔永红。那个年代的教学简单而纯朴,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翻新的教学法和理念,老师们就凭着一颗质朴的教育初心和那最简单朴素的教学方法,带领我们一步一步前行。
最让我自豪的,是那个年代的同学们。我们当年所处的时期是范亭中学的辉煌岁月。有两个名字,足以让当年的我们仰望至今。95级刘慧,在高考中名列山西省理科第三名,考入清华大学。我还看到过校园宣传栏里贴着她从清华大学写给学弟学妹们的亲笔信。96级的韩柳燕,高考成绩名列山西省理科第二名,考入清华大学。我敢说,这样的成绩,即便在当今的名校忻州一中也难得一见。还有张志峰、宿正伯、冯雨苗、李栋,也进入了北大和清华。我所在的981班,潘彦威考入了复旦大学,郝宇峰考入天津大学,闫子英考入武汉大学,辛欣相和吕丽娜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温智玄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等等。还有很多考入普通本科院校。应届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在经过一年或者两年的补习后,已经全部进入了大学读书。学校声誉最重要的来源是她培养出来的人,学生的高度就是母校的高度。物换星移,多少年来,范亭学子那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照亮了学校的天空,也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前行。
参加工作以后,我在太原、忻州和原平见到了几位同班同学:冯震宇(后转入文科班),辛欣相,王小隆,温智玄,马燕菲,艾慧敏。这些同学当中,有重点大学的副教授,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员,有重点高中的教师。我也听他们说,班里其他同学有的在世界知名公司,有的在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同学们都没有辜负母校的期望。在一次饭局上,我获知我所在单位的软件研究所所长王教授也是范亭中学毕业的,而且是何文礼老师的学生。这位年近六旬的教授,不仅是我的校友,还是我的同门师兄。
我从范亭中学毕业,至今已整整二十年。学子走出门,母校伴终身!二十年来,范亭中学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高考之后,学子们远走高飞,老师们原路返回,培养着新一届的人才。人们常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分水岭,那么对一个人来说,高中就是距离改变命运最近的一站。母校范亭中学的物质条件并不先进,但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母校的老师们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依然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曾经的同学们没有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凭靠着三年的萤雪之功,最终走入大学。
范亭中学是伟大的,在生源争夺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她始终直面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从未退却。在今天的教育领域里,母校始终精神昂扬,砥砺前行。母校具有像续范亭将军一样的“松柏气节”,能够挺立于寒冬之中,不惧风刀霜剑。
记忆中的范亭中学是那么清晰,一切的情与景历历如昨。现在的范亭中学依然让我眷恋,每次我回到原平,路过范亭中学的时候,总会驻足看上一会儿,只需一瞥,便岁月流转,回到当年。
本文转载于《草根文化园》
【作者简介】
辛建飞:生于1982年,山西省原平市人,文学硕士研究生,大学英语教师,就职于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