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10日,范亭中学组织全校教师线上观看了忻州一中和高级中学的示范课。课后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采访,实录如下:
王跃生(范亭中学校委委员兼教导主任):
通过听线上观摩课,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讲课教师结合教材,设计以学生为主的各种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手、动嘴、动脑,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尽可能贴合学生实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赵双虎(高三年级主任):
听了忻州一中三名教师的数学课,三种课型分别是小型专题课、考试结束后的试题讲评课、新授课。通过听课很受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学习很主动,思维很灵活;老师的课堂组织很好,引导很到位,真正把教师教变成了学生学的课堂模式。通过听课我感悟到无论是什么基础的学生,只要能主动行动起来,钻研起来都能取得好的成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发挥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才是一个完美有实效的教与学的过程。
郗磊(高一年级主任):
听完上午第一节高三的语文课,感受颇深:一、注重链接高考命题方向,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二、注重学生成果展示。通过四模小说《天职》、文言文《万宝常传》和语言文字运用选文的分析,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进行探讨。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老师的点评准确到位;三、合理引导思维拓展。尤其是作文题的立意展示环节,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学生引经据典,文采飞扬,老师心细如丝,点评入木三分。整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武建梅(高三年级语文老师):
今天有幸听了忻州一中白峰老师的《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和尹超老师的《鉴赏景物形象》课,受益匪浅,收获很大:一、汇总资料,紧扣高考。白老师汇总了学生之前做过的各类有关诗歌、文言文、小说等题,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紧扣高考“人生担当,家国情怀”展开讨论,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白老师这种做法值得我学习,尤其是保存,汇总典型题,且要紧扣高考;二、把课堂还给学生。两位老师的课有个共同点:以“学生讨论展示”为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互评,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最后作一总结点评,整个课堂呈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模式,值得我学习;三、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两位老师讲解很条理,课堂驾驭能力很强,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学无止境,每一次的听课都是一次学习。这启示我今后要多读书,充分准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贾晓敏(高二年级化学教师):
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
。上课的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中一位老师结合生活中用到的暖宝宝贴,让学生分析原理,进而引出本节内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趣味的学习情境;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畅谈自我的心得体会。学生各抒己见,进取性很高。这次学习收获颇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学习所得的经验和体会消化吸收,转化为自我的东西,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融化为自我的特色成分,不断提升自我。
刘一瑾(高二年级化学教师):
今天观摩了忻州一中和高级中学几位化学老师的课堂,紧凑的节奏、新颖的教学环节、充足的课堂容量都让我感到震撼,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有所反思,以达更高的要求。一、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因材施教。课前要求学生将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给老师,让课堂更有针对性。
二、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几位老师在课堂中都是引导而非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思考、回答、小组讨论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三、课堂容量不能太小,应该保证节奏紧凑、内容充足、涉及的知识和练习的内容不能太少,而PPT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四、可以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例如暖宝宝的讲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马昕(高二年级语文教师):
语文学科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一点在老师们的课堂里都有充分的展现。在高三的习题课型里,将人文主题为家国情怀的题型安排到一起,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文,展现了不同的人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选择,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个别学生在此问题上展现出了较强的思辨性。高二是一节群文阅读课,《荷花淀》导入环节的情景表演让人身临其境,《党费》中的视频展示经过了裁剪编辑,重点突出,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课堂主要探究了环境描写作用以及人物性格塑造两方面内容,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分析的过程,这对学生们的逻辑训练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并且通过引入高考题,让同学们熟悉了能力考察的对象。
李英杰(高一年级历史教师):
忻州一中闫俊永老师讲的《西学东渐》一课,课容量较大,充分利用史料和问题创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中国近代史的规律、代表人物的思想。既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又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一堂高效充实的复习课。
审阅:刘彩萍
撰稿:李俊青
摄影:高斌杰
石素琴
校对:武树荣
王 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