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省适应性考试模拟高考网上评卷实例分析
范亭中学 教师梁建康
本人有幸参加3月13日—18日山西省适应性考试模拟高考网上评卷培训会,感悟颇多,收获不少!
在这里,首先感谢程校长、常校长两位好领导给本人的这次机会,我很珍惜。校长说:“这次出去,建康你一定要给孩子们带回对孩子们最有用的信息来。”所以,我参加模拟高考网评时,特别留心。回来后,校长对我说:“在临近高考的日子里,建康你说,这次网评培训带回来的什么信息,对孩子们在考场上最有用?”我一时被问住了,思索良久,由于紧张,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校长说:“建康,你这次参加的文综40题的网评实例分析,对孩子们如何答题、得分最有启发啊!”
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本人提笔撰写此文。
人们都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是15和100的故事。所谓15是指高考文综历史学科必须做够15个题,分别是12个选择题,两个必做主观题和一个选做主观题。所谓100是指高考文综历史学科分值100分,分别是客观题48分,主观题52分。在学海中打拼十多年的每位文科学子,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在考场上从容不迫的做好这15道题,特别是主观题,最终拿到理想的分数。同学们,你们所希望的,更是校长和老师们共同努力的。
一、试题与答案
这次外出培训,本人参加了文综历史40题的评阅工作。下面,我们就以40题为例,进行分析。
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元末战乱,以及频繁的河患和旱涝灾害,使得明初“中原草莽,人民稀少”,“鲁、豫、皖北、冀北之民,十亡八九”。而山西却由于战乱少,加之连年风调雨顺,吸引着临近省去百姓归依,“生齿日繁”。于是明政府开始进行有计划、大规模的政府移民垦荒,从山西往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移民。山西移民最初大批迁入鲁西等地,而这些土地都曾各有其主,一旦战争停止,水灾过后,土著居民便会重返故地重建家园。移民作为外来者,安置时与土著居民有明显差别,“土著者以社为里甲,迁民以屯分里甲,社民先占亩广,屯民新占亩狭”,双方冲突不断。加上黄河频繁泛滥,使经过长途流迁的山西移民疲烦压倦,按规定移民不准逃回原籍,部分人便寻找新的居留地……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上海地区人口的快速增加决不是仅仅由于辖区的扩大以及人口的自然增加,而主要是由于人口从广大内地迁入的缘故……广大内地的人民,尤其是破了产的农民经常地流入上海,这是上海市区,特别是租界地区百余年来人口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吴至信在对江苏、河北、河南、广东等省的农村进行调查后,认为:“中国的离村现象,除极少数靠近工业城市之区域与工业化有关,而十九由于天灾兵祸之驱迫而成,是被动的而不是自动的,是病态的而不是常态的。”“中国在旧工业(指乡村手工业)中失去了位置的人,虽然跑到都市中去,但是都市中的新兴工业还在幼稚时期,不能收纳乡村中投往都市的人口,因此造成中国今日乡村与都市普遍的失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园,其中一些人在城市定居下来,更多的人根据家庭农事需要走走停停,但很多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也很难在城市里安家或长期立足。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各省乡村迁徙的人口中,仍以在乡村地区间相互迁徙的比例为最大,城市与乡村互相迁徙的比例则较为接近,而其中由城市回迁乡村的比例甚至还要更高一些。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工业与城市人口流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初黄河流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人口迁移的新变化。(15分)
参考答案如下:
(1)①战乱和灾荒导致明初许多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荒芜。(2分)
②以政府强制迁徙为主要方式。(2分) ③出现移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2分)
④山西是主要移民迁出地。(2分) ⑤移民生活不稳定。(2分)
(2)述:①人口迁徙受到近代西方侵略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2分)
②民间自发进行,自由流动。(2分) ③城乡之间双向迁移。(2分)
④移民职业发生变化。(2分)
评:①近代的人口迁徙和明初有本质区别。(2分)
②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转型。(2分)
③为城市发展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或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2分)
④影响农业的发展(指不利)。(1分)
二、审题与解题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文科主观题随意性很强,考场上做的答案基本不可能和标准答案一样。现在,我们所能做的事是必须学会审题和解题。如果我们经过不断实战,提高了这一能力,就会对同学们提高得分率极具指导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初黄河流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10分)
第一步:审题 ①答题限定语:
项 目 |
限 定 语 |
答题范围 |
根据材料一 |
答题时间 |
明初 |
答题地域 |
中国黄河流域 |
②答题内容提示语: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③作答指示语:概括
审题结果即是:在材料一中,要求学生把明初黄河流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概括出来。
第二步:研究材料,归纳概括
该题要求从材料中概括人口迁移特点,所以,同学们必须研究材料,搞清楚材料有几层意思。这与同学们学语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很相似。这种能力需要用心培养。我们研读材料后,就会发现有5层意思。
第一层:元末战乱……“生齿日繁”。该层是介绍明初人口迁移背景,中原人少,地荒,山西人口众多。①战乱和灾荒导致明初许多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荒芜。(2分)
第二层:于是明政府……安徽等移民。该层是介绍明初人口迁移的措施。看材料即知两点。②以政府强制迁徙为主要方式。(2分) ④山西是主要移民迁出地。(2分)
第三层:山西移民……双方冲突不断。该层是介绍明初人口迁移导致的后果,即新旧居民为争土地等引发冲突。③出现移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2分)
第四层:加上黄河……部分人便寻找新的居留地。该层是介绍明初人口迁移后,移民的生活状况。⑤移民生活不稳定。(2分)
第三步:组织语言,形成答案。(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人口迁移的新变化。(15分)
第一步:审题 ①答题限定语:
项 目 |
限 定 语 |
答题范围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答题时间 |
近代 |
答题地域 |
中国 |
②答题内容提示语:人口迁移新变化
③作答指示语:评述。评述题,先述后评,述:述而不作;评:依述而评。
审题结果即是:用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要求考生阐述出近代人口迁移的新变化,并作评价。
第二步:研究材料联系所学,先述后评。
该题难度较大。我们先阐述出近代人口迁移的新变化。这里的阐述可以理解为概括,也就是说,该题是让概括近代人口迁移的新变化。新变化的“新”,言外之意是和明初人口迁移相比较,“新”在哪里?而这个“新”,可以从两则材料比较的不同点中寻找。
(一)、从人口迁移的背景看:
(1)相同点是:明初和近代人口迁移都有战乱、灾荒的原因。材料一中的信息点是元末战乱,以及……灾害;材料二是“而十九由于天灾兵祸之驱迫而成。”
(2)不同点是:近代人口迁移受西方侵略和经济变化影响。材料二中的信息点是:①广大内地的人民,尤其是破了产的农民;②中国在旧工业(指乡村手工业)中失去了位置的人;③除极少数靠近工业城市之区域与工业化有关。
(二)、从人口迁移的措施看:
(1)古代社会是政府组织农民进行迁移,近代社会却不是。理由如下:材料二中,①破了产的农民经常地流入上海;②虽然跑到都市中去。这些信息点告诉我们,该时期的人口迁移,政府并没有过多的介入,更多是农民为生存自发的、自由去迁移。因此,近代人口迁移突现自发自由性。
(2)古代社会人口迁移是由政府组织,因此,其迁移体现单向性。近代社会却不是,理由如下:材料二中,①乡村地区间相互迁徙;②城市与乡村互相迁徙。这些信息得出:城乡之间的双向或互相迁移是新特点。
(三)从人口迁移的后果和生活情况看:
(1)古代社会是新旧居民引发矛盾、冲突,近代社会并没有该现象。移民在城市呆不下去就回农村,这点能体现出自由性。
(2)古代、近代社会移民生活都不稳定,但近代移民跑到都市,无疑,角色发生了变化,由破产农民变为城市工人了。所以,随着近代人口的迁移,移民职业发生了变化。
同学们,我们通过分析,阐述了近代社会人口迁移的新变化。下面,我们对这些新变化依述而评。(1)近代人口迁徙受新因素印象,因而与明初迁移有本质区别。(2)破产农民自由流动,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中国此时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破产农民自发流动,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也有利于近代中国的工业化。(4)城乡互迁不稳定,人口迁移进城,对农事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步:组织语言,形成答案。(略)
以上就是本人此次外出参加高考模拟网评的文综40题实例分析,望同学们认真研读,有所收获。同学们,这次网评培训本人感触最深的是,高考答题没有侥幸,评阅标准很严格。所以,不要以为写上一些就有分数。
同学们,我们是高三学子,离高考的日子不多了,但我们一直坚守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信仰。前些天,校长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讲话如下:我们师生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离高考越近,从时间上讲,该段时期的学习最有效;从知识上讲,该段时期学到的知识点越多,对高考越有利;从做题上讲,做历年高考真题并研究分析真题最有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
最后,祝愿范亭中学在程校长、常校长的坚强、智慧领导下,全体师生的共同奋战下,取得2012年高考的成功、辉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