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有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多少年来,牡丹似乎只与京城帝苑、才子佳人有缘,处江湖之远的偏乡僻壤只配瘦瓜薄豆与枯藤老树。然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身处大牛店镇施家野庄村的农民贾存田、贾彦强叔侄俩却颠覆了传统的认知,在农家小院和责任田里自繁自育,成功地种上了牡丹,让农民足不出门就观赏到了高贵的牡丹花,为振兴乡村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施家野庄村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就是全县的红旗单位,该村的农业科研名气很大,那时的贾存田就是村里农科站的科研能手。生产责任制以来,他一直琢磨在有限的责任田内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他爱学习,肯钻研,买不起书就骑车到远在30里之外的原平新华书店翻阅牡丹培育方面的资料。通过半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种植和繁育牡丹的技术要领,萌生了在责任田里栽植牡丹的奇想。他找来侄子贾彦强与其合伙,共同经营起了“山西省原平市施野牡丹繁育基地”。基地有两处培育点,一处在宅院,以牡丹为核心,建成了享誉县内外的文化大院。一处在村旁责任田里,自繁自育牡丹九大色系,150余个优良品种。建成基地七年来,规模不断扩大,扩至现在的6000多株,花苗销往繁峙、代县、忻州以及北京、四川、河南等地,年销售牡丹200余株,收入2万余元。
牡丹系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人工栽培史,但栽培技术一直在上流社会传播。为了让国花落户寻常百姓家,他们不断摸索嫁接技术,从单一经营牡丹扩大至芍药的繁殖和新品种的培育。经过多年的本土驯化,己完全适应了本地气候。每到花开时节,各色牡丹争奇斗艳,场面壮观,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目前,牡丹繁育基地的影响已远远超岀了它的观赏与经济价值,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孝道和种植结构调整的示范点与领头雁。
一、推动了文化庭院建没。
宅院为祖传旧宅,砖碹的门洞实木的门,清静朴实。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照壁上一个鲜红的“福”字,照壁前的一小块草坪上立一精巧的太湖石,给人以一种身临南国的感觉。院中正房七间,西房三间,屋顶彩瓦,墙体仿砖,门窗铝塑,入深不大,窗户宽敞,富有现代气息。院内,台阶由白灰色大理石铺就,随高度与方向的不同呈现出精美的造型,渲染岀厚重传统的风格。院中央是33株品种不同花色各异的牡丹,树龄30多年了,主干粗壮,枝繁叶茂,花儿簇拥怒放。沿牡丹四周是大理石人行小道,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曲或直,随形就势,浑然天成。伫立此院,你一定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大的院落竞把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之美、北方园林的古朴传统之美与现代建筑的热烈明快之美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里面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渗入了悟不完的人生哲理和品不完的意境。
正房正中三间内,墙上挂满了字画与摄影作品。许多著名书法大师如陈巨锁、丁章、张存堂、史秀云等,著名画家弓权,忻州著名摄影师曹建华等都留有墨宝和作品。还有本村80高龄的聂会鱼老人的楷书作品以及不少农民书画作品。中间地面上是专供人们挥毫泼墨的写字台,台上布垫平展,文房四宝静候。欣赏着美丽的字画,嗅闻着沁人的墨香,你仿佛进入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书画殿堂。听贾彦强讲,每年花开时节,政府显要、文人墨客、附近乡亲纷至沓来,赏花品酒,提笔抒怀,为小院增色不少。平时村民也经常小聚,吟诗作赋,书法绘画,谈天说地,愉悦身心。庭院成为了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舞台,从而引领了农村文化生活新时尚,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促进了村风民风建设。
中国社会历五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历代都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社会政策。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此宅院的牡丹就是因孝而生的。20多年前,东家的父母亲尚在世时,东家工作在外,不能陪伴在双亲身旁。为了不让父母感到孤闷,他们便想尽一切办法改善双亲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父亲平时特爱侍弄花草,他们就从外地购回牡丹苗进行栽植繁育。由于加心在意,本以为难以成活的牡丹居然茁壮成长了起来。几年中,他们在不大的院中培植了33株不同品种的牡丹,给父母亲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小院也成为了老人们常聚的场所。
双亲去世后,此小院一直对外开放。随着牡丹的多级分蘖、枝繁叶茂与花团锦簇,观赏的人纷至沓来。有些老人在儿女们陪同下前来观花,还有的甚至用轮椅推着年迈的父母来看,这时,无论是东家还是值守的家人,都对他们十分敬重,除全程陪同解说外,还邀至客厅捧饭奉茶,对他们的孝行大加赞赏。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他们弟兄们不仅是孝敬父母的楷模,弟兄们之间也是手足情深,和睦相处。作务牡丹非常辛苦,锄草,施肥,嫁接,岀售,缺了人手不行。贾存田的三哥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常年跑里跑外替他们精心照看牡丹,侄儿男女们也抽工作之余回来帮忙。谁家中有什么事,一呼百应,全力支援,毫无怨言。无须多言,窥斑见豹,从他们弟兄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岀他们的家风。随着牡丹名气的与日俱增,他们的孝行也被人们广泛传颂与效仿,尊老孝老、和睦持家的风气在村中蔚然成风,促进了当地民风的好转。
三、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笔者曾在大牛店镇工作13年,在这几个阳武河“十八村水地”上游的村庄里,农业学大寨时期以种植高梁、小麦为主,后来清一色的玉米,经济作物少得可怜,种植结构单一。近年来,在忻州、原平城周围几个乡镇大兴设施农业、大建塑料大棚之际,这一带的人仍然不紧不慢,机械地重复着玉米种植,没有在有限的土地上做大文章,沒有在产品结构上动大的手笔,或许有,也是小打小闹,没形成规模,没形成轰动效应。
贾家弟兄们栽植牡丹的创新之举,让人们眼前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震,使人们看到了阳武河畔农村、农业发展的前景。习总书记多次讲:“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循着这一思路,这一带完全可以摆脱传统的耕作模式,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利用土地栽植花卉、种植苗木,耕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实行规模化种植。还可将零星散落在各村的旅游景点,如阳武村石牌坊、神山水库,东野庄、神山村寺庙等串在一起,让外乡人、城里人来此一游,观花赏景,采摘购买,农家小吃,岂不双赢?
“一花独放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佳名唤作百花王,独占人间第一香”。 施家野庄村的牡丹之香,定会在人们的欣赏中、传颂中遍布乡野,香飘万里。(武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