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天创造奇迹
——第一副校长常玉玺在高三年级第五次高考备考会上做重要报告
目前,高三学生第三轮复习已经结束。随着高考时间的日趋逼近,对高考备考策略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给予适当的提醒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常校长首先列举了同学们存在的几个糊涂观念,指出,成绩好不能放松,成绩差不要放弃,更不能放纵。越临近考试,学到的知识技能越有用。五十天,1200小时,10万2千分钟,而高考不过540分钟,复习时间是考试时间的133倍,绰绰有余。接着,常校长从两大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辅导。
一是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应该“会”的。能得分的一定要得分,准确记忆,“写出才是真功夫”。在冲刺阶段,抄写整理对自己最有用的知识。练熟应该“对”的。每做必对的要提速,节约时间。根本不会的要放弃,空出有限时间。会而不对的,要分析失败原因,重点攻克。通过分析,寻求相应的措施:想不起来的要多记,要运用关联记忆。得分不多的要练习规范答题,重视模拟训练,固化流程,形成个性化的答题程序。会,不敢下手的是心态问题,要放开胆子,不要怕做错。得到应该“得”的。快速、准确保证能得到的,用更多时间去攻克可能得到的,放弃不可能得到的。
二是提高应试能力。常校长说,掌握了知识是一个方面,但应试能力才是高考成绩的决定因素。因此,提高应试能力就成为50天内训练的关键。应试能力就是在正式考试时能把所学的知识准确反映在试卷上,答案能最大限度地赢得阅卷老师的认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时间安排上,提前进入高考状态,按规定填写作答;在行为要求上和正式上考场完全一样,该带的带全,该禁止的完全禁止;在答题规范上,要书写规范、格式规范、流程规范、内容步骤规范;在认真检查上,为避免低级错误,结束前15分钟停止答题。要研究标准答案,把错题改成满分题;要分析失分点,找出10分左右可能得到的题目。科学证明:三周养习惯,三月成自然。三轮复习的强化训练时间为四周左右,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应试习惯。只要把每次训练当成高考,那么,高考一定能成为一种练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