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杰
盛世修史,名门续谱。作为山西高中之名门,范亭中学又逢盛世,理当修校史续学谱。在我看来,通过编辑《范亭中学的学子们》不仅可以为编写校史和学谱打下坚实的基础,校友的生动事例也展示了范中的办学特色,而且可以激励后人奋进。
展现个体需通过展现整体而理顺脉络,展现整体需展现个体丰富内容。介绍70年来学生的整体情况,是为序的任务。
范中从1946年建校,到今走过70年的历程,70年里,我们培养了多少学生?一直没有人去统计,所谓“三万学子,六千名流”也是一种估计。动笔之前,根据校史等资料,我用了2个月的时间编制出一张范亭中学的年表(附后)。这个年表把70年有关学生和班级的基本数据梳理了一次。范亭中学对社会的贡献可以从这个表上读出来。
据现有资料统计,范中70年里共招收了767个班级,其中高中班518个,初中班89个,师专、师范、干部等特色班级33个,学生总数32088人。长长的年表里,一位巨人,从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步履蹒跚地向我们走来,一步一步,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将数据放在一个以70年的时间为横轴,以每年的在校生数为纵轴的坐标中,绘制出一个堆积图和柱状图,这个图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发展情况,间接地可反映的是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等情况。
目前,国际上衡量学校水平的指标有三个:一是对学校所在社区的贡献。提供了多少学位,即为多少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二是对学生家庭的贡献。办学效益,即投入产出率,包括达标学生数和投入学生数的比率(如升学率)和达标学生数与经费投入产出率;三是对社会的贡献。毕业生整体水平,杰出人才的情况和人才的整体情况。
结合年表和收集来的学子材料,我们找到了这方面的素材。
对社区贡献方面,范亭中学为社区提供的学位,都是同类学校最多的,特别是1951年到1966年这15年的时间,1958年在校生数量达到1547人,当年入学的就有高中班6个,初中班4个,还有1个师专班,1个农专班,2个简师班等14个班,当时校园景色一定是一幅清明上河图。上世纪80、90年代,范中的轨制都是8轨,而省内重点中学多数为6轨。最近几年,虽有学校轨制超过范中,但都是违规行为,范中的20轨已经是山西省高中规模的上限。2017年在校生数达到3000多人,也是范中历史上在校生最多的时候。
对学生家庭贡献方面,不论是高考升学还是同类学生的会考合格,范中一直是同类学校最好的。据校史记载“1955年至1958年,范亭中学共毕业高中生208人,升入高等院校的有187人,升学率达91。在全省80座高中高考排除中荣获第2名。”1979年、1981年和1982年几年,全省升学率3%左右,而范中的升学率高达30%多,是全省平均值的10倍。最近几年范中的升学率又在一路攀升,2015、2016两年都达到93%,中考分数相近的同学,高考时在范中就读的学生的成绩总是较好的或最好的。不仅如此,范中学生还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当年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第二年、第三年总要达到,70年来,范中30000多学生,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还不足1000人。范中不但为学生成绩提升提供了条件,而且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了动力。
对社会贡献方面,范中确实出了很多人才,有院士,有上将,还有很多书画家和企业家。出人物最多的是两个15年,一个是1950年-1966年,一个是1977年到1994年。而1958年和1977年又是好中之最好。张工上将,刘耀院士,杨广胜大使等都出自50年代后期。罗卿宇秘书长、康健教授、安书田和李山川等都出自1977年入学的高60班到68班。更让我们奇怪的是77年入学的学生还是在原平划片招收的。更为奇葩的是,这两届学生都是参与建校劳动很多的学生。
“1958年,学校自己设计,师生自己动手修建了大礼堂。为了节省运费,学生从三里外搬运青砖达25万块。”“为了节省煤炭,学生年年打柴,打煤糕。……自制教具标本模型达2240件”。
“落实《五七指示》,搞好兼学别样,电动机作为定型产品,仅1977年校办工厂生产了30台,维修了153台,另外还生产瓦机27台,瓦模2763件,总收入83399.27元,……”。
这真不是巧合。学生只有在成就集体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谁成就了范中,范中就成就了谁。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我的第二个体会是:学生在校时付出越多,他对学校的情感就越深。有成就的学生不一定出在学校最好的时期。学校成长最快的时候,就是日后学生成就最多的时候。好学校不是命名的,也不是授予的,而是师生共同劳动实现的。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觉得这个好校长一定不是三头六臂,而是一个好的引领者和服务者,真正的劳动主要是学生,其次是老师。就这一点讲,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是学生自己的母校,家长和老师只是帮忙的人。
读校友们回来的作品,我还有一个体会,那就是“我们所关注的不一定是学生所关注的,我们所喜欢的不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从学校带走的那一碗水,不一定全从我们精心准备的那一桶中获得。”
70年来,范中一直是山西教育的引领者,但“成也引领,败也引领”。中国的一个文件,一个指示,在范中都有一场风雨。社会是所大学校,学校充其量只是社会这所学校的一个教学班。
这70年真的不易。多少次山重水复疑无路,紧接着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史容易做时难,多少个感人的故事暗淡在历史之中,多少件沉痛的教训沉淀在前辈的心中。范中好似那样一座山,我们不知其高,因为身在山中;路人不知其高,因为山在云中。范中又像那样一本书,范中人读到了他的内涵,却读不到他的外延;局外人读到了他的外延,却不知其内涵。我从局外走到局中,25年在局外看范中,近5年在局内经营范中,但也是读到了,没读懂。
校友们想着把范中的宝贝挖出来,留给后人,献给世人,一口气出了6本书。在我看来,整理校史就像编写历史,挖之愈多,遗之愈众。每个史者只是把自己的喜好当成宝贝,献于世人。这些宝贝不一定是学校之最,也不一定是世人喜欢的宝贝。即使如此,我觉得还需要挖一些出来,卖给世人,这样才知我们宝贝的价值,才知我们价值观的对错。同时我们也把这些宝贝留给后人,这样才能激活他们造宝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知我们所收集的校友可否成为其它校友的榜样。不希望你崇拜他们,只希望你学习他们。接受他们,接近他们,学习他们,最后超过他们。
就范中的学子们,之前也有不少资料,这次收集又有新的理念和角度。我参加过编写人员的几次会议,大家的意见大致如下:一是门槛不要太高,只要是范中学生,只要他的事例有感人之处就可以。二是不要单纯地追求行政级别和专业职务,要重点关注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把行行出状元的理念传下去。三是以老校友为主,抢救性地收集一些老校友的资料,把年经校友的资料放在二卷或三卷。到12月中旬,收集的文章已经有80多篇,修改和整理出69篇。编委们有个约定,把稿件的篇数限制在80篇以内,投稿时间限制在2017年1月中旬。我们对69篇文章进行了一次梳理,涉及最早的有1946年的校友郝殿奎,最晚的有2011级校友。从时间段看,上世纪50年代的占30名,60年代的占17名,70年代12名,80年代6名,90年代后的3名。虽然介绍上将张工、省委常委罗卿宇、天津泰达董事长张秉军等一大批著名校友的文章还没有整理出来,但已经是群星璀璨,完全可以和山西省任何一所高中相媲美。
一所学校的地位高低,不决定于今天的及格率和明天的升学率,而决定于校友对社会的贡献。我经常把学校培养出去的人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人物”,这类人能独树一帜,好多人能因为他活下去或过得更好;第二类是“人才”,这类人能独当一面,到哪里都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第三类是“人手”,他们至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第四类是“人口”,这类人不能自食其力,依靠别人养活,是寄生虫。这四个标准与职务职称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有时也许相反。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也许他就是一个“人物”,如46年入学的郝殿奎,83年入学的刘计田。而范亭中学有别于其它同类学校的就是人物众多,以至于众多校友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不用写我,范中比我优秀的校友很多”,这是这次约稿困难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范亭中学出老板”, 也有人说“范亭中学出高管”。我参加过1983年入学的一届学生的小型聚会,有一个班出了3位厅级干部,而另一个班出了6位老板。还有人说“范亭中学出军官”,范中出了一位上将,两位少将,这也许是全国高中不多见的。在我看来,范中出的主要是范亭精神,有这一精神,老板会有的,高管会有的,将军也会有的。山西的名校各有各的特点,这是普通高中无法超越的文化张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不读学子的作品,不觉得范中文化之深厚,不知范中人志向之高远,不懂范中文化张力之强大。
读懂范中,从这些书书籍开始,也许是一条近路。成就自己,从模仿这些人的行为开始,也许是一种选择。
范中70年学生情况统计表 | |||||||||||
年份 | 新生数 | 在校生数 | 年份 | 新生数 | 在校生数 | 年份 | 新生数 | 在校生数 | 年份 | 新生数 | 在校生数 |
1946 | 500 | 500 | 1964 | 315 | 865 | 1982 | 400 | 700 | 2000 | 461 | 1442 |
1947 | 180 | 180 | 1965 | 315 | 880 | 1983 | 400 | 1100 | 2001 | 551 | 1498 |
1948 | 60 | 153 | 1966 | | 945 | 1984 | 400 | 1200 | 2002 | 659 | 1671 |
1949 | 121 | 214 | 1967 | | 630 | 1985 | 392 | 1192 | 2003 | 694 | 1904 |
1950 | 60 | 167 | 1968 | | 315 | 1986 | 411 | 1203 | 2004 | 696 | 2049 |
1951 | 350 | 496 | 1969 | 463 | 463 | 1987 | 503 | 1306 | 2005 | 768 | 2158 |
1952 | 585 | 1055 | 1970 | | 463 | 1988 | 288 | 1202 | 2006 | 786 | 2250 |
1953 | 350 | 1050 | 1971 | 435 | 585 | 1989 | 299 | 1090 | 2007 | 749 | 2303 |
1954 | 380 | 1256 | 1972 | 750 | 1185 | 1990 | 363 | 950 | 2008 | 846 | 2381 |
1955 | 540 | 1274 | 1973 | 473 | 1223 | 1991 | 385 | 1047 | 2009 | 778 | 2373 |
1956 | 450 | 1385 | 1974 | 487 | 810 | 1992 | 387 | 1135 | 2010 | 729 | 2353 |
1957 | 375 | 1404 | 1975 | 500 | 987 | 1993 | 356 | 1128 | 2011 | 868 | 2375 |
1958 | 820 | 1547 | 1976 | 450 | 950 | 1994 | 413 | 1156 | 2012 | 808 | 2405 |
1959 | 825 | 1575 | 1977 | 450 | 900 | 1995 | 456 | 1225 | 2013 | 913 | 2589 |
1960 | 520 | 1402 | 1978 | 450 | 900 | 1996 | 568 | 1437 | 2014 | 1002 | 2723 |
1961 | 300 | 1065 | 1979 | 500 | 950 | 1997 | 560 | 1584 | 2015 | 1011 | 2926 |
1962 | 250 | 916 | 1980 | | 500 | 1998 | 495 | 1623 | 2016 | 1034 | 3047 |
1963 | 315 | 1070 | 1981 | 300 | 800 | 1999 | 486 | 1541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