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范亭中学第二校址静乐盆子水
一、起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初见到这个句子,心里为历史湮没无闻一痛;细想,这样的事情何其多也!于是付之一笑。
历史,就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你没想起她的时候,她就静静地等候在在岁月的风尘里,渐渐老去;如果你永远没有探望她的欲望,她就逐渐化身为历史的尘埃 。
探访女子,也许就是追溯我们的源头,对历史进行叩问。
人言盛世修史。我想除了盛世有较旺盛的精力外,还有盛世气度、盛世担当,这些,分别构成了修史的主客观因素。
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已经七十华诞的范亭中学,理所当然应该留下她行进的清晰足迹。
二、叩问
三十四年前,我初中毕业,就知道一所名校,叫范亭中学;大学毕业,恰好分配到享誉三晋的范亭中学任教,这一次叩问,至今已有二十八年。
二十六年前,与分配来范亭中学的赵秀英老师闲谈得知,她的老家在静乐盆子水。这个名字让我眼睛一亮:它就是范亭中学第二校址所在地。也许,冥冥之中,造化安排她来叩问。
两年前,赵老师母亲去世,我们一行人到了盆子水。办事毕,在赵老师的侄儿、学校友三管乐团大军鼓手赵甲的带领下寻找范亭中学遗址。我们见老人就问,得知曾经的校址已经没有了。我不甘心,一定要找到曾经的地方,哪怕是断壁颓垣。最后,我们被带到村东南土坡上的一片松树林前。时值冬季,小河残留着几洼冰雪,残阳如血,松林寂寞,曾经的校园,就在此地,连断壁颓垣也没有,令人难以置信,但至此已再无可寻觅处,只好怏怏而归。
这次叩问,一种沧桑,在心底漫漶而生。
三、沧桑
五月中旬,程俊杰、常玉玺二位校长,及宣传科武树荣主任,商量到盆子水搜集资料。据程校长说,他们去时,问到了一个地方,就是校址,但是门锁着,需要找人联系房主开门。于是我给赵秀英老师打电话,说明原因和目的。
赵老师辗转探寻,她的哥哥弟弟调动所有人脉,终于联系到了房主。房主早已到外地居住,但告诉她弟弟,说可以从一个小巷进入邻居家,然后从邻居家看看。
总算有个着落。
五月二十六日,尚永诚师傅开车,赵老师带武主任、美术老师童利平和我一同前往。九点半,已到村中。
此地叫“盆子水”。我们经过村中间的一片树林,赵老师记得,她小时候,人们就在这里洗衣。四面高地,中间一湾清水,“盆子水”命名十分形象。曾经的干部培训学校范亭中学,就在这里呆过两个月。我想,移至此地,是为了当时安全和隐蔽的需要。直到现在,我认为这里依旧是一个安静的所在。因为远离尘嚣,所以一些古老的建筑得以留存,我们的访问也就有了依托。
赵老师的嫂子很热情,邀我们进家喝水,并叫来了早已约好的村里的三位老人。
赵满银老人已经79岁,1946年,8岁的他曾经随范亭中学学生读过书。
赵玉奎老人的父亲赵完成,一直给范亭中学做饭,如果在世,已经是109岁。
辛海棠老人74岁,是文化人。了解续范亭事迹,知道原平同川是梨乡。
三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带我们去看同样饱经沧桑的范亭中学遗址。
与范亭中学相关的地方有三处,两处教室,一处食堂。
这里是范亭中学南墙。童老师坐在这里,完全是艺术家风范。但是这里曾经坐着的,也许是七十年前的范亭中学学员。学员都二十多岁,有的带着妻子儿女;据说,当时有女学员五六人;村里的孩子,也就随班同读。
沿六七级青石台阶上去,进入一个小院,房屋破旧不堪,它的东面就是第一处教室。
武主任和永诚师傅各自用相机拍摄。我站在正房山墙边向东院看,颇感吃力,老人们随手搬过来一架木梯,接过木梯的一刹那,感觉它松动如过去的岁月,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脱落,失去原来的样貌。好在当它架在墙上时,显得安稳了许多。
我爬上梯子看到,东院正房为两眼石砌窑洞,其中西面一间,门楣上“超然室”三字清晰可见。童老师上了东房房顶,较为全面地拍下了东院的房屋院落。
我们从前面绕过东院,从东院后墙攀上窑洞的二楼。
二楼是曾经的教室之一,六米见方,曾经的黑板在西墙上。而今,荒草遍地,四壁皆无,一楼顶上只有烟囱兀立,记载着曾经的烟云。我们一行人,面向曾经存在过的西墙黑板,郑重其事地合影,似乎就在曾经的教室。
松林依旧。这里曾经有一座庙,共五间房子,是范亭中学第二教室。庙在有识之士建学堂之始,理所当然是从私塾到规模办学的首选。人们骂民国时期模范省长阎锡山,说他“灰拾翻”,我妈妈告诉我“灰拾翻”的下一句是“打破庙堂闹学堂”,当时不禁一凛。那么当时借现成的庙宇做教室,可以目为当时的普遍情况。
现在只剩松林,寂寞地望着罕至的凭吊人。有一棵松树上,系着一块红布,可能是村人对曾经存在的庙的一如既往的祭拜;同时让人们脑补着可能的故事。
松林北边,瘦瘦一水。我仍然想称她为小河。河床绿草青青,一茎瘦水缓缓流淌,脉脉流水似乎诉说着七十年乃至更久远的历史。
我们探访第二处院落是当时范亭中学借民居做食堂的地方,颓圮的院门隐在绿树荒草中。砖砌的大门破败不堪,门楣上是“竹蘭室”三字。当老人们告诉我们这就是曾经的食堂时,感觉就像走进远古,进入时间隧道。而院落,也就带着满身沧桑从远古走到今天。残房败堵,是历史的眼睛,从古,看到今。唯有空中的电线,投下斑驳的暗影,昭示着今夕的鲜明对比。
四、结语
高速路两边,山峦绵延竟秀,草木苍茫吐翠。
似乎,伫立千年万年,等待着有缘人的探访。
2016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