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暑期,我们“原平县工农兵中学”的全体师生有幸参加了建设全县水利重点工程神山水库的劳动。那年,我18岁,上高中。
“工农兵中学”这个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既响亮、又革命的名字就是原平县县办高中,原“东社中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校名。1970年后,工农兵中学改为二年制高中,每年招收同川地区的三个班150多名学生。我于1971年冬季在本村七年制学校毕业后,颇具戏剧性地进入了该校。当时,我村共推荐了7名同学参加“工农兵中学”的入学考试。考试前一天晚上到校后,我们不敢懈怠,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很晚才休息。但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上级通知取消考试,我们全部被免试录取啦。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高中生。
高中阶段,文化大革命仍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按照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校实行军队建制,每一个班称为“排”,每届学生共3个排,我所在的排是第九排,我还是被同学们推举的第九排排长。我们所学的课程无非是《工业生产基础知识》、《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和毛主席著作,学写一些大批判和小评论的文章。
1973年春天,举国上下开展批修整风运动。9月,忻县地区教育局召开岢岚会议,总结交流中等学校以批修整风为纲、开展教育革命的经验,要求学校加快“斗、批、改”步伐。这个时期学校的教学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学生每天几乎都在“大唱革命歌曲”和“革命大批判”中度过。1973年10月,根据县委指示,我们工农兵中学全体革命“战士”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开赴大牛店公社神山村,参加了神山水库大坝劳动。
在同川小圈子里呆腻了的我们,听到此消息后,甭提多兴奋,都急不可耐的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们打着红旗,背着行李,唱着革命歌曲,象解放军长征一样,步行了50多里来到了原平。听说神山村所在的大牛店公社有火车站,同学们一致要求坐一坐多数人没坐过的火车。于是,一干人从原平火车站出发,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大牛店火车站。出站后,我们穿过远比东社繁华的大牛店公社街道,步行到了我们的宿营地大牛堡大队学校。言谈中有人讲,这就是有名的阳武河流域“十八村水地”。好家伙呀,我们村连一分水地也没有啊。我们怀着好奇心,没有稍息就跑到了街上和村边去看。村子不大,街道整洁,房子全盖在平地里,没有同川村庄的沟沟崖崖。土地平整,水渠纵横,一望无际,全部是茂密的高粱和玉米,就连人们吃的水也是从阳武河中引来的。水池在村西头,人们称为“壕水”。就是看上去不太干净,有柴杂棍草,有绿色的“蛤蟆衣”,还有些水中的浮游小生物。我们住在教室里,几十个学生挤在一起,睡在铺了一层柴草的地铺上,吃得是玉米窝头,就的是咸菜,喝得是稀饭,玉米窝头紧饱吃。心想,还是人家水地区粮食多,吃窝头不限量。
第二天我们穿过田间路,越过铁道线,步行5里到了我们劳动的神山水库工地。据当时介绍,神山水库是阳武河灌区内的一座旁引水库,坝址在大牛店公社上神山村附近的涧场沟上,设计坝高
工地上,我们干得和民工一样卖力,男的拉车,女的装车,一天下来,累的筋疲力尽,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的干。每天每人都有劳动定额,有时白天完不成任务,还得黑夜加班干。工地上劳动除我们工农兵中学的学生外,还有原平中学、雷锋中学、轩岗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原中的邸
也许是缘分,17年后的1990年,我被调任大牛店镇党委副书记,于是,我又踏上了这片我曾经留下战斗足迹的热土。当年的公社改镇了,原马公路穿镇而过,公路两旁商铺林立,公路上车辆来往如梭,一片繁荣景象。我们当年住过的大牛堡村学校建起了新校舍,村里街道硬化了,新房子更多了,“壕水”变成自来水了,田间的土渠也变成水泥U型渠了,神山水库浇灌的庄稼年年丰收,农民更富裕了。我作为一名乡镇干部,乐此不疲的在这块土地上“催粮、要款、刮宫、上环”,平息矛盾、民选村官、调整土地、秋耕农建……干着一个乡镇干部份内应干的工作,一呆就是13年。13年中,遇到去神山村下乡或抗洪抢险,我总要上神山水库大坝看一看。当年修建的大坝无蚁穴鼠窟之害,几十年稳稳当当的矗立在神山村西,灌溉着万亩良田,原来的十八村水地也已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村。水库周围绿化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人们经常结伴到库区游玩。库中还养了草鱼、鲢鱼和鲤鱼等,闲暇时,可垂钓碧溪、荡舟湖面,十分地惬意。我作为曾经为神山水库做过一点贡献的乡镇干部,逢人不由地总想谈起在神山水库劳动的经历,像祥林嫂说她的阿毛一样,喋喋不休,情不自禁。
![]() |
![]() |
![]() |
![]() |
![]() |